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主會場迎賓大廳,一幅巨幅江南水鄉(xiāng)主題國畫非常引人矚目。
《春風又綠江南岸》
這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中國畫青綠山水作品,高784cm x 寬1310cm。作品由中國美協(xié)理事、上海市美協(xié)副主席陳琪、畫家車鵬飛、畫家江宏、畫家汪家芳等4位藝術家合作精心創(chuàng)作。
作品表現(xiàn)江南之春——綠水青山、桃紅柳翠、水榭亭廓、春意盎然之景象。以大視野的角度描繪出江南水鄉(xiāng)、太湖、運河、江流等水系相互交織映襯,表現(xiàn)出醉美江南之韻味。
《春風又綠江南岸》一經(jīng)亮相,即吸引各國目光,中國畫與根植于中國畫中的中國心靈,又一次展示了時代的精神節(jié)奏,以及至誠至美的東方情調。
筆墨江南、詩畫意境
江南有取之不盡創(chuàng)作題材,作品著重采用傳統(tǒng)平遠構圖,把江南水鄉(xiāng)全景式展現(xiàn)在眼前,畫面山連著水,水連著山,層層推進,層層疊疊,表現(xiàn)出山的秀色秀美,水的靈動靈氣,讓人把江南美景盡收眼底。
《春風又綠江南岸》畫作局部
江南的春天當然離不開水的表現(xiàn),水是畫面中心,也是連接山與水,人與自然的紐帶,創(chuàng)作團隊在水的處理方法上用勾線的方法,與平遠的山勢相呼應,然后層層擦染,表現(xiàn)出水的淸靈讓人身臨其景,有"日出江花紅勝火,春來江水綠如蘭"之感。
《春風又綠江南岸》畫作局部
“畫作采用傳統(tǒng)中國畫以大觀小的平遠構圖,就好像一個人站在高處俯瞰假山一樣?!标愮髡f。
一目千里的曠觀,能夠把握江南自然的內(nèi)部節(jié)奏。畫家們臨空從四面八方抽取那花滿蹊、風滿樓的江南婀娜姿態(tài),融匯于錢塘江、太湖與京杭大運河的豐沛氣勢——近處岸花臨水,有緋紅桃花,月白玉蘭,初春蓮葉,搖曳柳枝點綴著或潤或細的墨線,花瓣暈出或濃或淡的色點;遠處青山重重悉見,早霞曙光的色彩和桃花紅色相呼應。
《春風又綠江南岸》畫作局部
畫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,后施石綠石青,每座小山的淡墨渲染有四遍之多;至于水波,更是畫面中心,用傳統(tǒng)勾線的處理方法,層層擦染,讓線形成灰色的面,墨色透明而不單薄,與平遠的山勢和諧交融。
《春風又綠江南岸》畫作局部
在設色和用筆上,全卷繼承了傳統(tǒng)的 “青綠山水”畫法,此種表現(xiàn)方法是我國山水畫技法中發(fā)展較早的一種,隋唐時期如展子虔、李思訓等許多畫家均擅長。在明麗清潤的色彩中,山川與河道交織,江面和云煙留白皆為妙境,使人產(chǎn)生一種“情”與“景”的向往,似乎聽到了小橋流水,漁舟穿行的清音。
《春風又綠江南岸》畫作局部
文化自覺自信,春風又綠江南
“春風又綠江南岸”是宋朝詩人王安石的詩句,當年詩人眺望江南,又覓春歸,心中有了感慨。轉眼千年,歷代稱贊江南的話語正在以一種新的形式獲得新的生命。江南自古為天下糧倉,魚米之鄉(xiāng),絲綢之府。絲綢貿(mào)易通過水路運河、海囗源源不斷送往世界各地,因此江南是古絲綢之路重要發(fā)祥地,有取之不盡創(chuàng)作題材。
作為此次進博會藝術監(jiān)制,陳琪認為,如何面向世界表達中國藝術、中國元素、江南元素,是貫穿整個創(chuàng)作過程的重要問題?!拔覀冊趧?chuàng)作中著重表現(xiàn)‘又綠’這層意境。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今天,春天的氣息、春天的生機又吹進入千家萬戶”,陳琪說。
“構圖平遠,畫面視野開闊,深遠綿長。沒有選擇巍峨、壯觀、雄強、險峻的山水風貌,而是以江南山水的特有氣象,體現(xiàn)出親切、平和、秀美的意境。即便是對秀麗的描繪,也不是濃筆重彩,而是淡淡幾筆,卻在春色中蘊藏勃勃生機。整個畫面的主題,和本次進博會的主題非常貼近,既充分展現(xiàn)了海派繪畫的特色,也體現(xiàn)了開放、包容的意境,虛懷若谷、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?!泵咳贞P心作品創(chuàng)作的領導對畫作如此評價。
細看《春風又綠江南岸》的謀篇布局,處處是春的復蘇?!半m然是全景式水鄉(xiāng),但又收納許多細膩的景別。各國領導人走近了看,會品味到水鄉(xiāng)人生活的情趣,甚至會想去中國江南各處走一走?!?陳琪說。因為這種多樣性和豐富性與筆法緊密相連,江南漁村漁民的鄉(xiāng)愁情懷和詩意美學隨之而來。
這次創(chuàng)作團隊四人都對江南生活江南文化比較熟悉,陳琪是畫人物花鳥為主,車鵬飛、江宏、汪家芳擅長山水,合作中各自發(fā)揮長處和智慧,相互配合,在較短的時間較好完成當代最大的一件青綠江南山水作品。
“這種文化自信與自覺,在上海這座城市得到了充分展現(xiàn)?!?陳琪說,此次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辦,是城市精神、藝術精神與文化精神的共融,力求向世界展現(xiàn)一個在古老傳統(tǒng)的滋養(yǎng)下,生氣煥發(fā)的中國藝術和中國氣象。
來源:藝術源